“燕京八絕”即景泰藍、花絲鑲嵌、牙雕、玉雕、雕漆、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八大門類。河北省廊坊市是“燕京八絕”的重要傳承地之一。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北京工藝品外貿公司在廊坊多個郊縣開辦了“燕京八絕”項目分廠。
近年來,廊坊致力于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不僅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了“燕京八絕”的魅力,還為這些古老技藝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廊坊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以滿腔熱情和創新精神,讓這些千年技藝煥發勃勃生機。
賡續文脈 繁花更勝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大廠回族自治縣的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這里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泰藍制作技藝)保護單位。工作室內,設計師在研討新作品;掐絲車間內,工人把整條紫銅絲掐成一段一段的小料,再加工成精美的紋樣;點藍車間內,工人用專用工具將釉料填充進只有幾毫米間隙的銅絲之間……
該公司在致力于傳承景泰藍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市場,通過創新讓更多人感受到景泰藍的魅力。“老手藝的傳承很難,讓人欣喜的是新一代的景泰藍技師們已經成長起來。”公司董事長黃景仁表示,目前公司已培養了500余名學員,其中有11人獲評中國景泰藍一級技師稱號。
在廊坊,越來越多的“燕京八絕”技藝傳承人結合市場需求做大做強。僅大廠回族自治縣目前就擁有成規模的景泰藍制作企業14家,年銷售收入上億元。
在保護和傳承“燕京八絕”技藝過程中,廊坊通過強化支撐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出臺政策文件、健全名錄體系、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促使“燕京八絕”技藝傳承活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廊坊廣泛實施非遺進校園,強化非遺產品研發,促進非遺賦能旅游,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打造非遺城市會客廳,培育非遺特色村鎮。
“守”藝有方 創新有法
手腕翻轉間,絲線在手中若行云流水,繡繃上的圖案逐漸豐富起來……近日,在英國倫敦,廊坊安次刺繡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武保強在店里向游客們介紹著京繡的專業技法。
為闖出一片新天地,武保強自2009年起在泰國曼谷、希臘雅典、英國倫敦等地建立了分公司,繡品約三分之二出口海外。在國外市場摸爬滾打幾年后,他創辦的“京南御繡”品牌逐漸在國外站穩了腳跟。2023年,僅在英國倫敦市場,該品牌銷售額就達到590萬英鎊。更多國內刺繡企業也通過武保強“穿針引線”,走進國際市場。
多年來,他不斷在針法、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嘗試探索,不僅繼承傳統刺繡的特點,還找到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生活、科技的最佳結合點。他制作的耳環、手鐲、旗袍、團扇等刺繡作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與武保強類似,廊坊各地的“燕京八絕”技藝傳承人正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轉變觀念,在工藝、設計上不斷創新,適應新時代審美,增強“燕京八絕”的吸引力和傳承活力,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近年來,廊坊系統梳理“燕京八絕”技藝各自的發展現狀和特點,積極探尋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新方式,創新工藝載體、作品題材,積極組織參加大師評選,謀劃技能比拼大賽,加大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以釋放“燕京八絕”文化活力。此外,廊坊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鼓勵傳承人掌握創新技術手段,整合線上線下展示交易資源,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推動“燕京八絕”走出去,實現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文化賦能 產業提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燕京八絕”為代表的傳統技藝,正不斷拓展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空間,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文化資源向產業優勢轉化。
出臺扶持政策、加強業務培訓、完善館舍建設、舉辦賽事活動、引導轉型升級、拓寬銷售渠道、加大傳承力度、構建傳播矩陣……針對不同非遺項目特點和當地民俗特色,廊坊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彰顯廊坊特色。
廊坊充分依托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目前廊坊先后高標準培育了“祁各莊景泰藍小鎮”“南漢村宮廷憶述小鎮”“別古莊核雕小鎮”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集中、文化特色鮮明、功能集成完善的“非遺小鎮”,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相融合,將非遺小鎮打造為文化產業發展的聚集區。“燕京八絕”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促進廊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富民文化產業。
冀公網安備 131002020006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