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蘑菇的含金量有多高?在革命老區阜平,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1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年產鮮菇耳5.5萬噸,每年獲利3.5億元,產業帶動當地1.5萬戶,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是誰這么有本事,把小蘑菇變成了“金娃娃”?
侯桂森,曾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授,也是中國北方食用菌知名專家。自1986年至今從事食(藥)用菌產業開發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獎八項,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論著4部。他長期帶領教學團隊扎根貧困山區,奮戰在鄉村振興最前沿,先后把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引入山區農村,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幫助農戶從零起步,逐步發展壯大,探索出了一條食用菌產業幫扶新路徑。他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中國好人”“最美河北人”“李保國式科技扶貧突出貢獻者”“燕趙楷模”等榮譽稱號。
把課堂搬到田間:他是學生的好老師
侯桂森是土生土長的廊坊人,多年來,他與蘑菇為伴,三尺講臺和田間地頭浸潤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一改“黑板上種莊稼、教室里養蘑菇”的授課方法,把課堂搬到田間大棚,把學生帶到食用菌基地,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記得牢、用得活,真正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侯桂森指導學生成立食用菌興趣小組,把專業實踐和業余活動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邊做邊教、邊學邊做的新路。
“讓孩子上學不圖別的,就圖他能跟您學點真東西,把孩子交給您俺放心。”在家長心里,侯桂森德才兼備,是個值得托付的人。
把閑置土地變成“致富田”:他是農民的好朋友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羅馬尼亞交流食用菌栽培技術、開發科研成果。這是我國首次將食用菌技術推廣到國外,填補了中國在國外種菇的空白。
他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在廊坊市的農村中進行技術推廣。數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說不清指導技術時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試種過程中失敗了多少次。通過多年努力,他在全市總計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近萬畝,為十幾個村鎮、上萬名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03年,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政府輾轉找到侯桂森,聘請他為農村科技協調員。他開始了林菌間作種植模式實驗,在6萬多畝林間閑置土地上種起了蘑菇,通過“以下補上、以短補長”,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三效合一”的循環經濟模式。
侯桂森的精湛技術像一條金線,把政府、企業、學校、農戶串成一個整體,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化。政府主導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注入資金收獲社會與經濟效益,學校提供技術獲得實習實訓基地,農戶種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項技術致富一方百姓,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特色產業。幾年來,這項技術使永樂店的農民累計增加收入上億元。2012年,該村蘑菇種植項目被確定為世界第十八屆食用菌大會觀摩項目。
穿上西裝就是教授,走進地頭兒就是農民。農民們親切地稱他為“俺們村的侯老師”。
把技術帶進深山:他是山區百姓的貼心人
淶源、淶水、張北、易縣、阜平、獻縣,無論是太行山老區,還是曾經的貧困落后地區,都傾注了侯桂森大量心血和汗水。阜平縣是革命老區,也是純山區縣,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就是這“半分田”,不是在溝底就是懸掛在半山腰上,群眾一度靠天吃飯,過著貧困落后的生活。當阜平縣領導提出聘請侯桂森擔任技術專家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自2015年9月28日受邀參加阜平縣發展食用菌產業誓師大會開始,侯桂森有了新任務。在侯桂森和其他專家的帶領下,阜平縣成立了天生橋千畝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這是一個集現代食用菌技術引進研發展示區、使用先進設施設備高效栽培示范區、產出優質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樣板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核心區,為阜平縣農民致富又開出一條新路。
“收成這么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多虧了侯教授!我們對他都是特別感激的!”在大山深處,侯桂森成了當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親近的人。所到之處,侯教授、侯老師,每一聲稱呼里都透著鄉親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感激。
經侯桂森等各界人士幾年的不懈努力,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1個鄉鎮140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1000畝,建成高標準產業園102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產鮮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9億多元,每年獲利3.5億元,產業帶動當地1.5萬戶,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記者 吳瓊 通訊員 王萬影)
冀公網安備 13100202000673號